亚洲人发色vs欧洲人发色,班长哭着说再c就坏掉了,最爽无遮挡行房视频,阿娇跪下吃j8图片

詳情
秋分節(jié)氣養(yǎng)生
錄入時間:2023-09-23 09:06

秋分節(jié)氣養(yǎng)生

       秋分,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十六個節(jié)氣,秋季的第四個節(jié)氣。秋分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各地晝夜等長。秋分,“分”即為“平分”“半”的意思,除了指晝夜平分外,還有一層意思是平分了秋季。秋分日后,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,北半球晝短夜長,晝夜溫差加大,氣溫逐日下降。

 

“秋凍”有講究

       隨著秋意漸濃,我們應該怎樣養(yǎng)生呢?俗話說:“春捂秋凍,不生雜病”。夏去秋來,氣溫逐漸從熱變冷,天氣雖然轉涼,但還有一個轉變過程。如果過早穿上厚衣服,身體得不到冷空氣鍛煉,會使人體御寒能力減弱,不利于人體適應季節(jié)變化。適當?shù)摹扒飪觥笨梢约ぐl(fā)人體的抗病能力,提高免疫力。但是盲目“秋凍”不可?。?/span>

       一般在溫度不低于20℃的情況下,可以適當“秋凍”,使身體感受涼而不寒。如果氣溫急劇下降,已經感覺非常冷了,則不可一味堅持“秋凍”。一般以15℃為標準,秋天如果氣溫持續(xù)降到15℃以下,就應當穿上秋冬的衣服了?!扒飪觥币膊皇侨矶家皟觥?,例如腹部受涼容易引起胃腸不適,女性易誘發(fā)痛經和月經不調;頭頸部受到秋風侵襲容易導致頭頸部血管收縮,不利于腦部供血,還容易引起感冒;腳部受凍,易引起相應部位的毛細血管收縮,病邪易乘虛而入等;這些部位都應根據(jù)氣溫變化注意保暖?!扒飪觥币惨蛉硕耍⒉皇沁m合所有人群,“秋凍”以體質較好的中青年人群為主,且凍得一定要適度。對于體質較弱的中老年人或兒童,以及有腎、胃或心腦血管的病人等就不宜“秋凍”了。

如何養(yǎng)肺氣

       秋季天氣干燥,主要外邪為燥邪。秋分之后,陣陣秋風襲來,使氣溫逐漸下降,寒涼漸重,所以多出現(xiàn)涼燥。燥邪容易傷肺,因此要注意保養(yǎng)肺氣。肺朝百脈,是百脈匯聚之地,肺氣足,肺好,身體的百脈經絡通暢,人的身體自然就好。既然肺氣足有好處,那我們應如何補養(yǎng)肺氣呢?

 

       1.腹式呼吸練氣:通過深呼氣的方法,把氣吸入丹田,也是就肚臍下小肚子的位置,然后慢慢地呼出。一呼一吸,為一次。通過長期練習腹式呼吸,可以改善人體的肺功能狀態(tài),讓肺氣慢慢足起來。

       2.調整起居:《黃帝內經?素問?四氣調神大論》中明確指出:“秋三月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?!币馑际乔锛緫缢缙稹R驗槿梭w的陽氣是遵循著“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”的規(guī)律的。秋收,代表著陽氣以收斂為主,所以秋季早睡,完全符合“養(yǎng)收之道”的養(yǎng)生原則,而秋季早起,既能讓肺氣得以舒展,還順應了陽氣的舒長。

       3.調節(jié)飲食:秋分過后,飲食應溫和清淡滋潤,少吃辛辣油膩食物,避免暴飲暴食,同時應戒煙限酒。適當吃些芝麻、梨、藕、百合、荸薺、甘蔗、柿子、銀耳、蜂蜜等食物,可以起到滋陰潤肺、養(yǎng)陰生津的作用。也可以做一些藥膳食用。下面為大家推薦幾款藥膳以為參考:

       百合蓮子粥:取干百合、蓮子、冰糖各30克,大米100克。將蓮子清洗干凈,放入水中泡發(fā)。干百合、大米分別淘洗干凈后與泡發(fā)好的蓮子一同放入鍋中,加水適量,大火燒開轉小火熬煮,煮熟時加入冰糖,稍煮即成。具有滋陰潤肺、養(yǎng)心安神的功效。

       玉合蘋果湯:玉竹、百合各30克,陳皮6克,大棗十枚,蘋果3個,將玉竹、百合、陳皮、大棗洗凈,蘋果削皮去核切片,共煮湯,加冰糖適量即可。具有滋陰潤燥、生津止渴、清心安神的功效。

       山藥枸杞鯽魚粥:鯽魚1條,枸杞20克,鮮山藥250克,粳米、姜適量。鯽魚、山藥、粳米、姜片洗凈加適量水熬粥;即將熬好時加入枸杞,滴幾滴白酒去腥,加蓋煮5分鐘即可調味食用。具有滋補潤燥,健脾益氣,養(yǎng)陰益胃的功效。

       沙參玉竹麥冬鴿子湯:麥冬 15克、枸杞 5克、沙參 15克、玉竹 20克、蜜棗25克、鴿子1只。將老鴿剖洗凈,去除內臟,老鴿可整只也可斬塊,然后放進開水鍋內焯過,洗去血水備用。蜜棗和枸杞沖洗瀝干待用。玉竹、沙參、麥冬各泡20分鐘后洗凈備用。把所有材料倒入鍋里,加1.6~2升的水。大火煮開后調小火煮1.5~2個小時,加適量鹽,調味即可。具有滋陰潤燥、柔嫩皮膚的功效。

       4.保持心情愉快:秋季草木凋零,一派肅殺之景,容易產生悲秋之情,悲傷肺,過度的悲傷會耗傷人體的肺氣,中醫(yī)認為悲傷可以由喜悅來化解,因此可以經?!靶σ恍Α保自捳f“常笑宣肺”。

       5.按摩肺部經絡:肺經上有很多的穴位:中府→云門→天府→俠白→尺澤→孔最→列缺→經渠→太淵→魚際→少商。通過對穴位的按摩刺激,可以調節(jié)身體,是刺激經脈通暢的一種好方法,能夠很好地起到補肺的作用。

       6.按摩秋季養(yǎng)生穴位:除了按摩肺部經絡外,我們也可以通過按摩穴位來幫助秋季養(yǎng)生,如:

 

     穴位一:合谷穴 

       (1)定位:在手背,第1、2掌骨間,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。

       (2)功效:合谷的位置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虎口處。合谷屬于手陽明大腸經,好像與肺沒什么關系,但中醫(yī)講“肺與大腸相表里”,所以合谷不僅可以調節(jié)胃腸功能,治療各種胃腸道疾患,還可以宣肺理氣,疏風解表,調汗瀉熱,治療與肺相關的疾病。所以秋季養(yǎng)生可以按揉合谷。

       (3)按摩方法:在合谷附近找到壓痛點,按揉掐按均可,每天早晚各按壓2~3分鐘,注意不要用力過猛,以免損傷皮膚或皮下毛細血管,造成淤青或血腫。

 

    穴位二:迎香穴  

       (1)定位:位于面部,在鼻翼外緣中點旁,當鼻唇溝中。

       (2)功效:迎香穴也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,迎香顧名思義是使人“聞香逐臭”的,可以治療各種鼻部問題。它還可以濕潤鼻腔,鼻腔濕潤了,就可以加大阻止病邪的力量,尤其是在燥邪盛行的秋季。

       (3)按摩方法:用食指按揉,早晚各一次,每次2~3分鐘。也可用食指在迎香穴快速搓揉,搓熱為止。

 

    穴位三:天突穴  

       (1)定位:位于頸部,當前正中線上,兩鎖骨中間,胸骨上窩中央。

       (2)功效:天突穴深部為氣管,可以治療咳嗽、哮喘、胸痛、咽喉腫痛等肺系病證,亦可有效預防秋燥導致的咳嗽、哮喘等不適,是秋季養(yǎng)生的常用穴。

       (3)按摩方法:用手指揉按,隨時可以操作,每次2~3分鐘。

  

穴位四:承漿穴  

       (1)定位:穴位于面部,頦唇溝正中凹陷處。

       (2)功效:承漿穴在嘴唇下凹處,以食指用力壓揉,即可感覺口腔內涌出分泌液。這種分泌液不僅可以預防秋燥,而且含有可延緩衰老的腮腺素,同時可使老人面色紅潤。

       (3)按摩方法:本法簡捷實用,作為長期保健可以不受時間、場所的影響,隨時應用,每次掐按1~2分鐘。

  

穴位五:涌泉穴

       (1)定位:位于足底部,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,約當足底第2、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/3與后2/3交點上。

       (2)功效:涌泉穴屬于足少陰腎經,可滋陰降火,有收斂陽氣的作用。之所以選用腎經的涌泉穴,是因為秋分是季節(jié)變更的轉折點,這一天晝夜平分,秋分后就轉入白天短夜間長的天氣,所以秋分后養(yǎng)生是以養(yǎng)收養(yǎng)藏為主,涌泉在足底,刺激涌泉可收斂陽氣,同時涌泉穴也有很好的助眠作用,幫助我們內收陽氣,達到秋季養(yǎng)收的目的。

       (3)按摩方法:每晚睡前用大拇指按揉涌泉各200次。 

結語


       一年二十四個節(jié)氣中,夏至、冬至、春分、秋分可以說是最關鍵的四個節(jié)氣點,也是我們養(yǎng)生的最佳時機。秋分的養(yǎng)生要從起居、飲食、情緒、運動等為入手,配合中醫(yī)養(yǎng)生功法和按摩經脈、穴位,以“秋收”為原則,為“冬藏”做好充分的準備,如此則不僅可預防疾病,還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。秋分養(yǎng)生,一起行動起來吧!

 

作者:柏琳娜

個人簡介:柏琳娜,女,博士研究生,主治中醫(yī)師,雙師型教師,五行針灸師,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。2013年博士畢業(yè)于成都中醫(yī)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。現(xiàn)任成都中醫(yī)藥大學附屬醫(yī)院針灸學校針灸推拿教研室專職教師,主講《針灸學》《針法灸法學》《經絡與腧穴》等課程。曾參與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研究,發(fā)表學術論文數(shù)篇。

 

 

作者:殷鳳

個人簡介:殷鳳,女,畢業(yè)于成都中醫(yī)藥大學,中醫(yī)內科(脾胃)碩士研究生,任成都中醫(yī)藥大學附屬醫(yī)院針灸學校中醫(yī)康復教研室專職教師,主講《中醫(yī)老年康復保健》《中醫(yī)適宜技術》《中醫(yī)基礎理論》等課程。曾獲2021年四川省中醫(yī)藥職業(yè)教育協(xié)會(集團)第二屆辨證論治大賽三等獎。參與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研究,發(fā)表學術論文數(shù)篇。
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醫(yī)學指導:針灸推拿教研室/柏琳娜、中醫(yī)康復教研室/殷鳳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供稿: 教務科研工作部 、中醫(yī)藥文化工作室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編輯:  信息中心/鄭勇斌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審核:黨辦/黃玲玲

專題欄目
學術團隊
人物風采
中醫(yī)文化
媒體報道